《心花路放》何以能在國慶檔一家獨大、連連刷新國產片票房紀錄?同寧浩早年的《瘋狂的石頭》一樣,《心花路放》也可以從西方類型片中找到創意和模式的依據,但與其說寧浩是“西行取經”的高手,不如說是“本土達人”——擅長立足本土,用一方水土“養”一方人。
  對國慶檔娛樂心理的準確把握,是《心花路放》票房上“戰敗”其他電影的直接因素。對國人而言,國慶長假有時間放鬆,有舉國歡慶的大氛圍,又沒春節的諸多應酬,平時“亞歷山大”的觀眾此時可以解壓、娛樂,所以國慶檔最受歡迎的是高品質喜劇。在這個檔期,很多觀眾不願意接受帶有悲情色彩的故事,而高冷文藝片的出現更像是走錯了家門。競爭對手的水土不服,成就了《心花路放》的一枝獨秀。(當年《瘋狂的石頭》在內地創下小成本高票房的奇跡,但劉德華引進香港後票房卻極為慘淡,可見離開了本土,寧浩同樣水土不服。)
  就《心花路放》的敘事而言,並沒有達到十全九美的程度。尤其是康小雨(袁泉飾)這條線,有點雞肋,對搞笑以及主線的發展沒有多少幫助,但去掉又會失去影片的小資範兒和文藝味兒。影片結尾部分耿浩的幡然頓悟、郝義的“始亂終娶”——一百八十度的調頭也顯得局促,有“逗你笑”完事後草草收場之嫌。但片中的演員著實給力,黃渤和徐崢是國內最好的喜劇演員之“二人組”,這哥倆的“另類審美”所向披靡,而且陶慧、周冬雨、張儷、馬蘇等女漢子也個個出彩,彌補了敘事的不足。
  《心花路放》的故事,從俗的角度講,是一部“三千里尋歡記”,從雅的角度講是一部“三千里尋愛記”,它立足本土,雅俗共賞,適合不同層次的觀眾從不同角度各取所需。有的人看到了性,有的人看到了人生的陰影和陽光。但無論雅俗,都讓人捧腹大笑、停不下來。影片不避俗,但不算“惡俗”,影片很搞,但不算“惡搞”,裡面很有溫暖的東西——耿浩的為愛執著,郝義的“浪子回頭”,尤其是耿浩從一開始的嘗試泡“阿凡達妹子”,到中間被激得雄起要搞“一次情”,以及飽受刺激後的夜店尋歡,無一例外以慘敗收場,這就規避了這個人物身上嚴肅的道德評判,從而集中精力打造一場狂歡盛宴。
  寧浩的作品中,《心花路放》不是最有深度的,而且影片除了頂級的搞笑,整體品質還可以商榷,但這不妨礙《心花路放》用最具人氣的演員講最接地氣的情感故事,利用“天時地利人和”,成為這個國慶檔最合適的本土喜劇,讓大眾情有獨鐘,“寧式喜劇”也由此“新花怒放”。
  文/史興慶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《心花路放》,立足本土,新花怒放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74skyhp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